文章分類 標籤

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

🌱 日貨電商學員的 3 個真實案例分享(選品卡住/多年卡關/新手從 0 出發)

 












這幾天整理 12/6 分享會的內容時,老師特別挑了三個學員案例
分別是(選品卡住/多年卡關/新手從 0 出發

因為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:
每一個你現在遇到的困難,都有人走過;而你想走到的地方,也有人真的做到了。














🟦案例一:【選品卡住,新品總是賣不好】

給正在日貨路上卡住的你,一封老師的真心話。

前陣子,有位陪跑的同學跟我說:

「老師,我每次去日本都很認真買、買很多,
可是回台灣真正賣得掉的,只有 1、2 款。
其他都變成庫存……
我是不是不適合做代購啊?」


我聽完真的覺得心疼。

不是因為他賣不好,而是因為他太努力,卻沒有用對方法。


01|大部分人選品卡住,並不是不會挑,而是不知道要看什麼

很多新手去日本買東西,都用這個邏輯:


🛒 看到別人賣什麼 → 我也買什麼

🛒 社團有人推什麼 → 我跟著買

🛒 哪個品牌正在打折 → 趁便宜先買起來


這種方法表面上看似安全,
但你永遠只能「跟著市場跑」,
無法真的知道


為什麼它能賣?

它會賣多久?

你適不適合賣?

它在台灣會賣,還是在日本會賣?


這才是「新品賣不好」真正的原因。


02|在東京現場,我帶他用“看懂商品的方式”重新走過一次選品

這次去日本,我帶著同學一起逛表參道、新宿、涉谷的百貨,

在現場我刻意示範了三件事情:

✔ 如何從「陳列位置」判斷熱賣潛力

不是所有新品都是真·新品,

但能被放在入口、樓梯口、動線中心的商品——

背後通常有品牌策略。


✔ 如何從「包裝與節慶氛圍」找出台灣會買的商品

聖誕新品不是可愛而已,是會講故事、會被轉發、會被送禮

台灣人買聖誕商品的邏輯:

🎁「可以送人嗎?」

🎁「有儀式感嗎?」

🎁「台灣買不到嗎?」


你只要看懂這三個,選品準度直接提升。


✔ 如何從「價格 vs 動線」判斷消費者的購買習慣

我讓同學注意哪些商品:

  • 價差小,但買氣旺

  • 價差大,但動線冷

  • 台灣貴,但日本陳列很強勢

    (通常=值得賣)


這些都是 IG 與部落格給不了的資訊,

一定要在現場看,才看得懂。


03|兩週後,他的成果讓我都替他開心

回台後他重新照著我教的方法:

📍 選 3 款「可送禮」的聖誕新品

📍 選 1 款「話題性」強的限定色

📍 選 2 款「低單價 × 量大」的入門款

📍 佈貨照全部用我帶回的現場氛圍照模板


結果


✔ 聖誕限定 A 款 3 天賣掉 70%

✔ 追蹤多了 120 位新粉絲

✔ 客人留言:「這好日本!這我想買!」

✔ 他第一次覺得日貨是「做得起來」的事業


他跟我說:


「老師,我以前都在買貨。
你讓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選品。」


我聽到這句話真的很感動。


04|我想跟你說:你不是做不好,而是還沒學到正確的方法

選品不是靠運氣、不是靠人潮、不是靠抄別人的賣場。

選品是一種「看得懂市場」後的判斷。


如果你願意,我會在下回分享會

把這次東京現場帶同學看見的東西,也帶給你。


因為選品這件事,

一旦你看懂了、學會了、抓到邏輯了

你會帶著勇氣與自信往前。


很多人以為自己不會選品、沒有嗅覺、運氣不好。

但事實上,多數新手困在的是

「從看得見的流行」選貨,而不是從「市場真正需要」選貨。


那位同學在陪跑過程中最大的轉折是:

他第一次真正「走進市場」,看懂商品的 價差、流通、定位

也才發現:

不是你不會選,而是你沒有走在對的位置上。














🟧案例二:【做了三年,營收一直卡在 3~5 萬】

直到他學會「佈局」,人生第一次突破 10 萬。

有一位陪跑的同學,是我非常心疼的一個例子。


他做代購三年了。

三年喔,不是三個月。

用心、有禮貌、也很努力,但每月營收一直停在:


👉 3~5 萬之間,死不上去。


他跟我說:

「老師,我到底哪裡做錯?
我每天都在回訊息、做客服、買貨、上架……
為什麼還是沒辦法突破?」


我看他那種「明明很努力卻沒有成績」的無力感,

真的很不捨。


01|他做得不錯,但「缺一塊最重要的」

他的問題不是不努力、不是不會賣,

而是..

沒有選品節奏

沒有佈貨邏輯

沒有產品結構

每次都是“想到什麼就賣什麼”


這樣會有收入,但永遠不可能突破。


代購不是靠運氣賣熱賣款,

而是靠 佈局 讓自己「每月都能預測收入」。


02|我帶他建立了三個東西

我從最根本的地方開始調整:

✔ 第一:月佈貨表

把「節慶|限定|常銷」用 3 條線並行

→ 他第一次知道什麼叫“有節奏的選品”。


✔ 第二:三線商品結構(高、中、低單價)

高單價=拉營收

中單價=回購主力

低單價=維持流量與轉換

→ 他不再只賣單一價位,營收自然往上推。


✔ 第三:固定內容格式

不再每次亂拍照、亂寫文案,

而是用固定格式做「新品周報」、「聖誕佈貨」、「限定開箱」。


客人開始習慣他的節奏,也開始期待他的新品。


03|兩個月後發生的事

接著,就看到神奇的事情發生了。

✔ 第 1 個月:突破 7 萬

✔ 第 2 個月:第一次突破 月營收 10 萬

✔ 客人開始問他:「這個有現貨嗎?」

✔ 有 20 位回購客固定跟著他買節慶新品

✔ 他第一次感受到:「原來代購可以做成一個事業」


他後來跟我說的那句話,我到現在都記得:

「老師,我以前只是在賣東西。
現在我終於知道什麼叫『經營』。」


這句話是我覺得最感動的回饋。


04|成長不難,難的是你願不願意開始走對的方法

三年卡關不是你的能力問題,

而是你還沒學會真正的市場節奏。


一次現場教學、一場分享、一段陪跑,

都可以讓你的方向從「亂槍打鳥」

變成真正的「可複製、可預測、可成長」。


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卡住、瓶頸、停在原地,

我希望下回上課你能來一起交流討論。


這位同學卡關三年,他不是不努力。

他每天包貨、回訊息、拍照…

但就是拉不起來。


真正突破是從我們一起整理

分類好的佈貨表、定價邏輯、走貨節奏 開始的。


他的轉折就在那個禮拜..

第一次突破月營收 10 萬。


你會發現:

很多卡住不是能力問題,而是沒有人帶你看見盲點。














🟪案例三:【新手從 0 → 27 單的第一步】

不是因為他會賣,而是因為他願意學對方法。

前陣子,有位剛加入的同學悄悄問我:

「老師…我剛開始做代購一個月,
都沒有訂單。
是不是我不適合?
會不會日貨其實很難做?」


你知道嗎?

這句話,是很多新手剛開始最真實的聲音。


我笑著跟他說:

「沒有不適合,只有還沒找到方法。」


01|新手最常在一件事情上跌倒:

不知道該「從哪裡開始」。

他剛開始遇到的問題,非常典型:

❌ 不知道要賣什麼

❌ 聽說便宜就買、看到可愛就買

❌ 貼文不知道怎麼寫

❌ 拍照沒有風格

❌ 客人看了覺得普通,不會多問

❌ 心裡覺得「我真的做得起來嗎?」


你是不是也有這些感覺?

如果有,你真的不孤單。

幾乎所有新手都從這裡開始。


02|我帶他做的第一步,不是叫他大量進貨

而是讓他「先看懂市場」。

我帶他拆成最簡單的三件事:

✔ 第一步:選 5 款「會有人問」的安全品項

不是最便宜、不是最熱門,

而是「台灣缺貨+日本有貨+好理解」的商品。

例如:

  • 日本藥妝人氣商品

  • 季節限定包裝

  • 新手款小物

  • 聖誕節氛圍強的商品

  • 生活用品中“台灣明顯比較貴”的品項


讓他第一次知道:

選品是有邏輯的,不是靠運氣。


✔ 第二步:用「現場教學照」做賣場氛圍

我給他看東京現場的拍攝方式,

教他用:「背景 × 陳列 × 場景」呈現商品故事。


結果他貼出第一篇限定新品貼文後

平常按讚 3 個 → 變成 47 個

IG 私訊直接跳出:「這個我想買!」


他嚇到說:

「老師,原來照片這麼重要!」


✔ 第三步:教他寫“會讓客人感到安心”的文案

新手最怕的不是寫不好,

而是不知道要寫什麼。


我給他一個簡單模板:

這是什麼 → 為什麼值得買 → 台灣比較貴 → 日本限定 → 我在哪裡買到 → 買家怎麼使用 → 庫存剩多少


一篇貼文=能讓客人信任你的故事。


03|兩週後,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突破

調整完後,他沒有爆單、也沒有突然紅起來。

但,一件最重要的事發生了:

👉 他開始有人詢問,也開始有人下單。


兩週後他傳訊息跟我說:

✔「老師,我成交 27 單了!」

✔「我第一次覺得代購不是那麼遙遠。」

✔「原來我真的做得到。」


那一刻的他,比什麼都開心。


因為從 0 → 27 單,

不是業績,是「信心」。

是他重新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在這條路上走下去。


04|如果你現在也在起步階段,請記得:

沒有人天生就會賣。

大家都是從 0 開始。

但不是每個人,都願意開始走「對的方法」。


你只需要一個方向、一次被點醒、一次會讓你相信「我可以」的學習。



這位新手學員從完全不會開始,連上架都很害怕。

但他願意「照著做、慢慢做」。

從第一篇文案、第一個選品表、第一個PO文…

到第一筆訂單,第二筆…

最後成功拿下 第一週 27 單




老師想說的是:

每個人的 起點不同、速度不同..
但「方向」永遠比「努力」更重要。

有時候你不是做不好,
你只是需要:

✔ 一個看得懂市場的人

✔ 帶你進到第一線

✔ 指出你忽略的盲點

✔ 幫你拉出最適合你的走法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