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20%關稅來襲,誰才扛得住?
從「代工困境」談到代購的出路:品牌,才是真正的解方
最近一則國際新聞震撼市場:美國宣布對台灣商品課徵20%對等關稅,引發一連串的產業焦慮。因為台灣出口美國大多數是代工角色,利潤薄、籌碼少,根本無力吸收關稅衝擊。
💬 代工利潤多數只有10%,怎麼扛得住20%的關稅?
這樣的局勢,也不禁讓我聯想到:代購與批貨業者,其實也是面臨相似的處境。
👀 看清事實:你現在,是在「幫別人扛轎」
該不會你賣的商品 利潤 也不到20%!
很多代購、批貨、電商新手,在起步時會從「販售熱銷商品」、「代理品牌」、「大量比價」開始。但說白了,這跟代工廠的邏輯沒有兩樣…你不是品牌的主人,而只是商品的搬運者與代言人。
📌 美國這次對台灣商品開徵 20% 關稅,引發廣泛關注..
但你有沒有發現,其實我們平常在平台上賣東西,像蝦皮抽的手續費,也差不多是 20%。
這表示什麼?當你還只是個「搬運工」,你的利潤不但被成本吃掉,還可能在平台規則與抽成下被進一步壓縮。
在市場順風的時候,這樣做或許還能賺到一波紅利;但一旦成本變動、幣值波動、消費信心下滑,你就會發現:
▪️ 客人變得更猶豫,成交週期拉長
▪️ 你無法漲價,只能默默吞下利潤
▪️ 平台競爭變激烈,殺價變成常態
最終,拼到最後的,不是品質、不是信任,而是誰扛得久、誰撐得住利潤低潮。
🔑 真正能「撐得久」的,是擁有品牌的人
這波關稅議題,其實就是給我們一個極好的提醒:
沒有品牌,就沒有議價權。
品牌,不只是 logo,不是貼個標籤、印個名字就叫品牌。
品牌,是一種 「記憶點」與「信任感」的累積:
✅ 讓人記得你賣的是什麼
✅ 讓人知道你挑貨的標準
✅ 讓人相信你不會亂賣、品質有保障
✅ 讓人願意多花一點錢,選你
這些信任,才是真正能讓你走過市場震盪、穿越風暴的底氣。
🧭 對日貨電商來說,現在正是「建立品牌」的關鍵時機
身為在日貨電商產業實戰近30年的老師,我想說一句:
代購、批貨,不是不能做,而是不能只停留在搬運商品的角色。
🌟現在是建立「個人品牌」的黃金期:
-
日本供應鏈穩定,品質感強
-
日幣低點,進貨成本相對友善
-
消費者重視「安心」、「品質」、「故事性」,你能說的比平台更多
這時候,如果你能夠:
👉 清楚建立自己的選品邏輯
👉 建立社群經營的節奏與調性
👉 慢慢累積一批願意相信你、追隨你、重複購買的客人
那麼,就算市場再變、平台再洗牌、規則再調整,你都會有一群客人,記得你、找到你、選擇你。
🧠 老師想提醒你:
1️⃣ 「代工」與「代購」的困境本質是一樣的..利潤薄、無控制權
2️⃣ 想要走長遠,請開始打造你的個人品牌,建立信任與識別
3️⃣ 現在不是結束,而是提醒:你該升級了!
你不是要馬上變大品牌、不是立刻砸錢開店,而是從今天起,用對的方向、對的策略,走穩每一步。
品牌,是你抵抗市場風暴的護身符;
溫度,是你讓客人留下的關鍵密碼。
讓我們一起在變局中,看懂趨勢、抓準方向,
打造真正撐得住的事業。

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