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,我們賣的是「商品」;現在,我們要學會賣的是「感覺」。
從「物資短缺」到「選品爆炸」,這幾年,消費邏輯其實已經大幅改變,只是很多賣家還沒發現。以前,只要商品便宜、正品、出貨快,消費者自然會上門。
但現在,大家都在賣日本貨、都主打划算、都說保證原裝,顧客早已看膩這些字眼。真正能打動人心、創造成交與回購的,不再是 CP值,而是「情緒價值」。
🔍 什麼是「情緒價值」?
情緒價值,指的是商品所傳遞出的情緒投射與心理連結。
人們不再只是買「功能」,而是買一種感覺、一段故事、或一個他們想成為的樣子。
-
媽媽為孩子挑選便當袋,期待的不是耐用,而是孩子打開那瞬間的笑容。
-
上班族買日系保溫瓶,不只是為了保溫,而是想讓繁忙的午後喝到一口熱咖啡,提醒自己值得好好對待自己。
-
年輕人選擇聯名商品,是因為那能表現個性、觸動回憶,甚至成為社群中的話題焦點。
這些,就是情緒價值的力量。
🎯 CP值時代的盲點:一直在降價,卻換不到成交
我看過太多日貨代購新手,一直強調「我這個比別人便宜」「這是真的日本帶回來的」,每天疲於跟價格、物流、競品拼搏。
但問題是:價格再低,沒共鳴也賣不動。
當你只會說:「這個便宜又實用」,顧客的心是冷的;
但如果你能說:「這是一個讓你下班後能靜心泡茶、享受片刻寧靜的小角落」,即使單價多一點,顧客反而覺得值得。
🛒 如何打造「情緒價值」?
如果你是做日貨選物、生活雜貨、親子商品的賣家,以下三個方向,請務必掌握:
1️⃣ 從隱性需求出發
不要只看「功能」,請問自己:「這個商品,解決了顧客什麼樣的情緒渴望?」
-
是想讓家更有儀式感?
-
是希望孩子更有信心?
-
是想讓生活更有秩序?
2️⃣ 給商品一段故事
別只寫「日本進口」「超值價」——你要能說:「這是我上次去日本現場看展時,親手挑回來的限定款」「這款是東京主婦推薦居家必備,每天都會用到的小幸福」。
3️⃣ 用場景銷售去讓人「看到未來」
用圖片、影片或文案,讓顧客「想像他買回去之後的幸福畫面」。
-
「放在床邊,每天早上醒來都能看到它」
-
「一家人在露營的夜晚,圍著這張木桌吃飯聊天」
這些畫面,會幫你賣得比一堆『限時特價』更有效。
🧩 真正會賣的,不是殺價格的人,而是創造情緒價值的人
當你能用情感說服人、用價值打動人,價格就不再是唯一的競爭力。顧客買的不再只是商品,而是他想過的生活、想成為的樣子。
我常說,做生意,不只是把東西推出去,而是讓人願意靠近、認同,甚至主動分享。
這,就是新消費時代的選品邏輯,也是我在課程《消費美學》裡反覆強調的核心觀念。
如果你也在賣日貨、經營選品店,從今天開始,別再問「要賣什麼才熱賣」——
而是,問:「這個商品,能帶給顧客什麼樣的情緒?」
因為會說故事的商品,才會長賣;會打動人的情緒,才會讓人買單。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