🇯🇵【學員觀察】從輔導蝦皮賣家看見..
日貨電商,該如何在艱難的2025找到活路?
最近輔導了不少日貨電商學員,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來自蝦皮賣家。
有的人剛起步,有的人經營三、五年,也有人做到月營業額破百萬。
但無論規模大小,大家都在問同樣的問題:
「老師,蝦皮真的還能做嗎?」
我的答案其實很明確:
能做,但不能再「照以前那樣做」。
💡1️⃣ 從「跑單」思維,轉向「品牌經營」思維
許多學員在蝦皮的第一個陷阱是 以為有訂單就代表有生意。
事實上,在平台高抽成、流量紅利下降、比價激烈的環境中,
「訂單數」其實不代表「利潤」,甚至常常是越賣越虧。
我常提醒學員:
📊 若你的毛利率低於 25%,其實你不是在賣貨,是在替平台打工。
2025年開始,真正能在蝦皮存活下來的賣家,
都具備一個共通特徵:他們懂得讓客人記得「店」而不只是「商品」。
🧭 賣場品牌,就是你的第一層護城河。
日貨電商特別吃「信任感」消費者願意花多一點錢,
只為了確定那商品真的來自日本,真的用得安心。
讓顧客信任你、願意再次回購,
這就是「品牌」的核心價值。
蝦皮雖然近期流量下滑但換個角度仍是獲客好來源..
💡2️⃣ 別再拼低價,要拼「毛利與專業度」
很多蝦皮日貨賣家最常犯的錯誤是:
想用「日本進貨」去打「大陸供應鏈」的低價。
這場仗,尤其在這以價格導向的蝦皮平台,不用打 因為永遠打不贏。
相反地,我在輔導過的幾位成功學員中發現:
他們反而選擇提高單價、增加專業度、拉高毛利。
例如:
-
做「日系家居職人選物」,每樣商品都拍實際使用影片。
-
銷售「日本製保養品」,主打安心成分與開箱體驗。
-
將「代購思維」轉為「品牌策展」,幫顧客挑選最值得買的日本品牌。
🧩 對蝦皮來說,這樣的差異化反而讓演算法更願意推播。
當顧客認為你的商品「值得信任」,他就不再比價。
而這一點,正是大多數賣家輸在起跑點的地方。
💡3️⃣ 建立「進入障礙」商品,別再做誰都能賣的貨
日貨電商要有長期競爭力,
你必須有一批「別人不容易複製的商品」。
在輔導過程中,我通常會讓學員重新盤點商品線,
並依據以下四種條件調整策略:
✅ 限定通路品:日本地區限定、品牌授權或展會合作商品。
✅ 高物流難度品:體積大、包裝特殊、需要保護運送的商品。
✅ 特殊認證品:例如有藥妝許可、NCC/BSMI認證、日本製認證。
✅ 故事化商品:有品牌故事、有文化背景、有日本情感連結。
這些產品的共通點就是 有進入障礙、但有長期價值。
而這,正是中小賣家能在競爭中站穩的唯一方式。
💡4️⃣ 老闆本人就是品牌
我常跟學員說:「你就是你品牌最好的廣告。」
這也是蝦皮老賣家最容易忽略的一點。
現在的消費者買的不只是商品,而是「人」。
他們想看到背後的故事、真實的經驗與信念。
無論是 Threads、IG Reels、或直播短影片,
你都應該出來說說話:
📹 分享你去日本挑貨的畫面
📷 展示新品的細節與用途
💬 談談品牌理念、介紹用心之處
當客人對你的臉熟悉、對你的聲音有記憶,
他會自然對你的賣場產生信任感。
這種信任,是再多廣告預算也買不來的。
💡5️⃣ 從平台走向「多通路+私域」的布局
這一年,我看到越來越多蝦皮學員開始把觸角往外延伸:
有人建立了 LINE 官方帳號,開始收集老客人;
有人開了 Threads 或 IG,用故事貼文增加互動;
也有人結合日本現場教學,把內容轉成社群流量。
這些人有個共通點
他們不再讓流量只屬於平台,而是轉為自己的資產。
平台只是「入口」,
品牌、內容、社群,才是「長期關係」。
💡6️⃣ 善用 AI,讓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上
我常提醒學員,AI 不是威脅,而是槓桿。
你可以用 AI 幫你:
🧠 寫初稿文案、再用你的品牌語氣潤飾。
🎨 改善商品圖風格,統一日系感。
📊 分析評論與熱搜,找到下一批潛力品。
重點不是「讓 AI 取代你」,
而是「讓 AI 幫你節省時間、去做更需要人的溫度的事」。
💡7️⃣ 老師想說的話
2025 的電商市場真的不輕鬆。
廣告貴、流量亂、抽成高、平台變。
但有件事永遠不會改變
消費者依然在尋找「他信任的品牌」與「有溫度的人」。
所以,當別人還在抱怨蝦皮不好做的時候,
我希望你能靜下心問自己:
「我有沒有開始經營讓人信任的品牌?」
「我有沒有讓顧客覺得,我懂他想要的日本生活感?」
當你願意從賣貨走向經營,
你就不只是電商賣家,而是品牌經營者。
📦 結語:
蝦皮不會消失,但紅利會轉移。
日貨市場不會退燒,但會更具挑戰。
對正在努力的你來說,這不該是壓力,
而是一次轉型、一次超越自己的契機。
你不需要跟別人比快,
但你一定要先學會 讓顧客記得你,信任你。
#日貨職人 #蝦皮經營策略 #品牌信任 #電商轉型 #AI工具應用 #大倫老師觀察 #日本市場布局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