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 標籤

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

學員案例:從沒興趣..怕賠錢..到 不敢碰,最後卻成為買最多的那一位 #二手包


🟩 從怕到不敢碰,到成為買最多的那一位

一位寫程式的工程師學員在 東京二手包包展 的成長故事


在上回東京最大的二手包包展裡,有位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同學。

他是一位收入還不錯在做寫程式語言的工程師..
日常生活就是:電腦、咖啡、公司、回家,
完全沒有接觸過精品,更別說「二手精品」。

在參加東京現場教學出發前,他還私下跟我說:

「老師…我其實對精品包沒興趣耶..但因為行程有排就去看看
二手包這種東西,我怕看不懂、也怕買錯…」


這句話其實也是很多人的心聲。
怕品牌太多太貴、怕等級太複雜、怕被騙、怕買到假貨。
怕到最後,就什麼都不敢碰。


但真正的轉折發生在..

他站進展場的第一秒。

















01|第一次真正理解:

原來精品不是“看喜歡”,而是“看價差與流通”

走進展場後,他看到一整片的 LV、CHANEL、GUCCI、HERMÈS,

眼睛整個亮了起來。


但亮不是因為品牌,而是因為他看到

👉 品牌之間的流通規律

👉 等級(A/AB/B)對價格的直接影響

👉 同款型號不同品況的價差

👉 台灣 vs 日本的落差明明白白寫在標籤上


那一刻,他突然理解了:

「這不是買精品…
這是買“可以轉手變現的資產欸!”」

這位理工學員的邏輯被打開了。

他用「判斷式、邏輯樹、比對資料」的方式去理解二手市場,

反而比其他同學還快上手。


02|第一次學會「看懂,而不是瞎買」

整場展覽裡,他最常問的兩句話是:

✔「為什麼這個 AB 比另一個 B 還貴?」

✔「為什麼這款台灣賣 4 萬,日本這裡只要 2.多?」


這些問題本來很基礎,

但一旦你站在現場,答案都變得立刻看得懂。


當他真正理解

等級、年份、流通速度、受歡迎程度、台日價差、成本結構

這些背後的邏輯後,

他突然覺得:


「欸…其實二手精品一點都不可怕耶。」
「反而比數據分析更好玩。」

 


 


03|最後買最多的那個……竟然是他

整個展場逛完後,最讓我驚訝的是:

全班買最多的那個人,就是這位工程師同學。

他原本說「沒興趣」「看不懂」「怕買錯」的人,
最後反而因為看懂了市場規律,
買得最穩、最準、最有信心。


甚至後來還跟同學分享:

「我現在看包,就像在 debug。
找出問題、比較差異、判斷值不值。
還蠻好玩的。」


我真的在旁邊笑出來。



04|他學到的不是買包,而是「市場的眼睛」

這件事也讓我更確信一件事:

大部分人不是不會選品,而是沒有站在市場前線過。


當你站進展場、

當你親眼看見台日價差、

當你摸到不同品況的差異、

當你看到別人怎麼評級、怎麼出價、怎麼流通


你自然就會看懂,也敢下手。


因為你買的不是包,

你買的是 可以變現的機會



🌿 大倫老師寫給你的話

把你的邏輯天賦變成市場優勢

同學,我一直很想跟你說

你在東京二手包包展那天的樣子,我到現在都還記得。


一開始你站在展場門口,用一種「我真的適合看這個嗎?」的表情望著裡面。

但走進去不到 30 分鐘,你就像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,

眼神開始發亮、開始比較數據、開始問問題,

最後甚至成了 全班買最多、出手最穩、判斷最理性 的那一位。














我想給你三個老師的觀察與建議,

也是未來你在日貨電商路上很重要的方向。


1. 你的邏輯與程式思維,是二手市場最強大的武器

大多數新手靠「喜好」選品,

但你靠的是:

✔ 流通速度比較

✔ 價差判斷

✔ 品況等級(A/AB/B)拆解

✔ 出貨率邏輯

✔ 台日售價差異比對


這些不就是工程師最擅長的嗎?


現在日本二手市場非常成熟、透明、規範嚴格,

這反而讓「擅長分析的人」擁有遠比一般人更快的優勢。


👉 你不是不懂二手精品,

你只是還沒把你的能力帶進這個市場而已。


東京那一刻你已經做到第一步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2. 會喜歡「二手」,不是因為買便宜,而是因為它合乎「邏輯」

近年二手市場在日本爆紅,
不是因為浪漫,而是因為..它「合理」

便宜:日幣便宜+二手折價 → 價差巨大

放心:日本二手店要有證照、鑑定相對嚴謹

收藏:台灣難找、日本貨況好、品項乾淨


這三點其實完全符合工程師的消費邏輯

合理、清楚、有依據、風險小、可預測。


你在展場突然「開竅」不是因為你被包包吸引,

而是你第一次看到:

👉 「這些東西是有規則有模式有明確利潤空間的。」


這才是讓你從沒興趣 → 買最多的關鍵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3. 老師給你的建議:

「把你在程式世界裡的優點,帶到日貨市場裡來」

我希望你做三件事情:

✔(1)挑你看得懂邏輯的品項

例如:

  • 定番款 LV、GUCCI、CHANEL

  • 可量化、可比對的品況

  • 台灣熱賣但日本充足的商品


你不需要全都會,

你只需要 專精一兩類、建立自己的強項


✔(2)用你的方式建立“判斷模型”

你可以把二手市場當成:

🔸 等級判斷算法

🔸 價差比較表

🔸 流通速度預測

🔸 庫存風險評估


你比任何人都適合做這種事。

因為這就是你本來就擅長的事。


✔(3)變成那個「敢賣、能賣、會賣」的人

你在東京已經跨出第一步了:

❌ 從原本不敢碰 →

⭕ 變成看得懂 →

⭕ 再變成買得準 →

⭕ 最後會變成賣得穩。


我希望你的下一步是:

不要只是會買,
要開始建立一個你能長期經營的二手商品線。


你完全有能力做到。














🌱 最後,老師想跟你說一句話:

你不是被迫踏入一個陌生市場,

而是你剛好走進了一個最適合你的市場。


你只是還沒把這個優勢變成你的事業。

而我想陪你把這塊潛力真正打開。


你已經踏出第一步。

接下來,就是一起往更遠的地方走。




🌱 日貨電商學員的 3 個真實案例分享(選品卡住/多年卡關/新手從 0 出發)

 












這幾天整理 12/6 分享會的內容時,老師特別挑了三個學員案例
分別是(選品卡住/多年卡關/新手從 0 出發

因為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:
每一個你現在遇到的困難,都有人走過;而你想走到的地方,也有人真的做到了。














🟦案例一:【選品卡住,新品總是賣不好】

給正在日貨路上卡住的你,一封老師的真心話。

前陣子,有位陪跑的同學跟我說:

「老師,我每次去日本都很認真買、買很多,
可是回台灣真正賣得掉的,只有 1、2 款。
其他都變成庫存……
我是不是不適合做代購啊?」


我聽完真的覺得心疼。

不是因為他賣不好,而是因為他太努力,卻沒有用對方法。


01|大部分人選品卡住,並不是不會挑,而是不知道要看什麼

很多新手去日本買東西,都用這個邏輯:


🛒 看到別人賣什麼 → 我也買什麼

🛒 社團有人推什麼 → 我跟著買

🛒 哪個品牌正在打折 → 趁便宜先買起來


這種方法表面上看似安全,
但你永遠只能「跟著市場跑」,
無法真的知道


為什麼它能賣?

它會賣多久?

你適不適合賣?

它在台灣會賣,還是在日本會賣?


這才是「新品賣不好」真正的原因。


02|在東京現場,我帶他用“看懂商品的方式”重新走過一次選品

這次去日本,我帶著同學一起逛表參道、新宿、涉谷的百貨,

在現場我刻意示範了三件事情:

✔ 如何從「陳列位置」判斷熱賣潛力

不是所有新品都是真·新品,

但能被放在入口、樓梯口、動線中心的商品——

背後通常有品牌策略。


✔ 如何從「包裝與節慶氛圍」找出台灣會買的商品

聖誕新品不是可愛而已,是會講故事、會被轉發、會被送禮

台灣人買聖誕商品的邏輯:

🎁「可以送人嗎?」

🎁「有儀式感嗎?」

🎁「台灣買不到嗎?」


你只要看懂這三個,選品準度直接提升。


✔ 如何從「價格 vs 動線」判斷消費者的購買習慣

我讓同學注意哪些商品:

  • 價差小,但買氣旺

  • 價差大,但動線冷

  • 台灣貴,但日本陳列很強勢

    (通常=值得賣)


這些都是 IG 與部落格給不了的資訊,

一定要在現場看,才看得懂。


03|兩週後,他的成果讓我都替他開心

回台後他重新照著我教的方法:

📍 選 3 款「可送禮」的聖誕新品

📍 選 1 款「話題性」強的限定色

📍 選 2 款「低單價 × 量大」的入門款

📍 佈貨照全部用我帶回的現場氛圍照模板


結果


✔ 聖誕限定 A 款 3 天賣掉 70%

✔ 追蹤多了 120 位新粉絲

✔ 客人留言:「這好日本!這我想買!」

✔ 他第一次覺得日貨是「做得起來」的事業


他跟我說:


「老師,我以前都在買貨。
你讓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選品。」


我聽到這句話真的很感動。


04|我想跟你說:你不是做不好,而是還沒學到正確的方法

選品不是靠運氣、不是靠人潮、不是靠抄別人的賣場。

選品是一種「看得懂市場」後的判斷。


如果你願意,我會在下回分享會

把這次東京現場帶同學看見的東西,也帶給你。


因為選品這件事,

一旦你看懂了、學會了、抓到邏輯了

你會帶著勇氣與自信往前。


很多人以為自己不會選品、沒有嗅覺、運氣不好。

但事實上,多數新手困在的是

「從看得見的流行」選貨,而不是從「市場真正需要」選貨。


那位同學在陪跑過程中最大的轉折是:

他第一次真正「走進市場」,看懂商品的 價差、流通、定位

也才發現:

不是你不會選,而是你沒有走在對的位置上。














🟧案例二:【做了三年,營收一直卡在 3~5 萬】

直到他學會「佈局」,人生第一次突破 10 萬。

有一位陪跑的同學,是我非常心疼的一個例子。


他做代購三年了。

三年喔,不是三個月。

用心、有禮貌、也很努力,但每月營收一直停在:


👉 3~5 萬之間,死不上去。


他跟我說:

「老師,我到底哪裡做錯?
我每天都在回訊息、做客服、買貨、上架……
為什麼還是沒辦法突破?」


我看他那種「明明很努力卻沒有成績」的無力感,

真的很不捨。


01|他做得不錯,但「缺一塊最重要的」

他的問題不是不努力、不是不會賣,

而是..

沒有選品節奏

沒有佈貨邏輯

沒有產品結構

每次都是“想到什麼就賣什麼”


這樣會有收入,但永遠不可能突破。


代購不是靠運氣賣熱賣款,

而是靠 佈局 讓自己「每月都能預測收入」。


02|我帶他建立了三個東西

我從最根本的地方開始調整:

✔ 第一:月佈貨表

把「節慶|限定|常銷」用 3 條線並行

→ 他第一次知道什麼叫“有節奏的選品”。


✔ 第二:三線商品結構(高、中、低單價)

高單價=拉營收

中單價=回購主力

低單價=維持流量與轉換

→ 他不再只賣單一價位,營收自然往上推。


✔ 第三:固定內容格式

不再每次亂拍照、亂寫文案,

而是用固定格式做「新品周報」、「聖誕佈貨」、「限定開箱」。


客人開始習慣他的節奏,也開始期待他的新品。


03|兩個月後發生的事

接著,就看到神奇的事情發生了。

✔ 第 1 個月:突破 7 萬

✔ 第 2 個月:第一次突破 月營收 10 萬

✔ 客人開始問他:「這個有現貨嗎?」

✔ 有 20 位回購客固定跟著他買節慶新品

✔ 他第一次感受到:「原來代購可以做成一個事業」


他後來跟我說的那句話,我到現在都記得:

「老師,我以前只是在賣東西。
現在我終於知道什麼叫『經營』。」


這句話是我覺得最感動的回饋。


04|成長不難,難的是你願不願意開始走對的方法

三年卡關不是你的能力問題,

而是你還沒學會真正的市場節奏。


一次現場教學、一場分享、一段陪跑,

都可以讓你的方向從「亂槍打鳥」

變成真正的「可複製、可預測、可成長」。


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卡住、瓶頸、停在原地,

我希望下回上課你能來一起交流討論。


這位同學卡關三年,他不是不努力。

他每天包貨、回訊息、拍照…

但就是拉不起來。


真正突破是從我們一起整理

分類好的佈貨表、定價邏輯、走貨節奏 開始的。


他的轉折就在那個禮拜..

第一次突破月營收 10 萬。


你會發現:

很多卡住不是能力問題,而是沒有人帶你看見盲點。














🟪案例三:【新手從 0 → 27 單的第一步】

不是因為他會賣,而是因為他願意學對方法。

前陣子,有位剛加入的同學悄悄問我:

「老師…我剛開始做代購一個月,
都沒有訂單。
是不是我不適合?
會不會日貨其實很難做?」


你知道嗎?

這句話,是很多新手剛開始最真實的聲音。


我笑著跟他說:

「沒有不適合,只有還沒找到方法。」


01|新手最常在一件事情上跌倒:

不知道該「從哪裡開始」。

他剛開始遇到的問題,非常典型:

❌ 不知道要賣什麼

❌ 聽說便宜就買、看到可愛就買

❌ 貼文不知道怎麼寫

❌ 拍照沒有風格

❌ 客人看了覺得普通,不會多問

❌ 心裡覺得「我真的做得起來嗎?」


你是不是也有這些感覺?

如果有,你真的不孤單。

幾乎所有新手都從這裡開始。


02|我帶他做的第一步,不是叫他大量進貨

而是讓他「先看懂市場」。

我帶他拆成最簡單的三件事:

✔ 第一步:選 5 款「會有人問」的安全品項

不是最便宜、不是最熱門,

而是「台灣缺貨+日本有貨+好理解」的商品。

例如:

  • 日本藥妝人氣商品

  • 季節限定包裝

  • 新手款小物

  • 聖誕節氛圍強的商品

  • 生活用品中“台灣明顯比較貴”的品項


讓他第一次知道:

選品是有邏輯的,不是靠運氣。


✔ 第二步:用「現場教學照」做賣場氛圍

我給他看東京現場的拍攝方式,

教他用:「背景 × 陳列 × 場景」呈現商品故事。


結果他貼出第一篇限定新品貼文後

平常按讚 3 個 → 變成 47 個

IG 私訊直接跳出:「這個我想買!」


他嚇到說:

「老師,原來照片這麼重要!」


✔ 第三步:教他寫“會讓客人感到安心”的文案

新手最怕的不是寫不好,

而是不知道要寫什麼。


我給他一個簡單模板:

這是什麼 → 為什麼值得買 → 台灣比較貴 → 日本限定 → 我在哪裡買到 → 買家怎麼使用 → 庫存剩多少


一篇貼文=能讓客人信任你的故事。


03|兩週後,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突破

調整完後,他沒有爆單、也沒有突然紅起來。

但,一件最重要的事發生了:

👉 他開始有人詢問,也開始有人下單。


兩週後他傳訊息跟我說:

✔「老師,我成交 27 單了!」

✔「我第一次覺得代購不是那麼遙遠。」

✔「原來我真的做得到。」


那一刻的他,比什麼都開心。


因為從 0 → 27 單,

不是業績,是「信心」。

是他重新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在這條路上走下去。


04|如果你現在也在起步階段,請記得:

沒有人天生就會賣。

大家都是從 0 開始。

但不是每個人,都願意開始走「對的方法」。


你只需要一個方向、一次被點醒、一次會讓你相信「我可以」的學習。



這位新手學員從完全不會開始,連上架都很害怕。

但他願意「照著做、慢慢做」。

從第一篇文案、第一個選品表、第一個PO文…

到第一筆訂單,第二筆…

最後成功拿下 第一週 27 單




老師想說的是:

每個人的 起點不同、速度不同..
但「方向」永遠比「努力」更重要。

有時候你不是做不好,
你只是需要:

✔ 一個看得懂市場的人

✔ 帶你進到第一線

✔ 指出你忽略的盲點

✔ 幫你拉出最適合你的走法




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

PChome 的「雙11逆襲」是一次關於「速度與信任」的漂亮反擊|給學員的 8 個實戰借鏡












💡從老師的觀點來看這回
PChome 的「雙11逆襲」
是一次關於「速度與信任」的漂亮反擊。

過去幾年,PChome 被批評最多的就是「慢」

沒辦法 24 小時到貨、體驗落後蝦皮、行銷聲量也不如 momo。











但今年不一樣了。

在統一集團正式入股後,PChome 終於找到突破口:

把「7-11 取貨」整合進物流體系,推出「超速配」方案

晚上下單、隔天早餐前取貨。

這不是只在拚物流,而是把「速度=信任」重新定義成一種生活節奏。


對正在經營日貨電商的你們來說,這裡有太多可以借鏡的地方。

我幫大家整理成 8 個可直接操作的實戰啟發👇


🚀 大倫老師給日貨電商的 8 個實戰借鏡

1️⃣ 把「快」做成承諾,而不是口號

今晚下單、明早可取,是一種生活節奏。

你也可以試著開「早餐前可取」、「隔日早9點取」專區,

專放小件熱門日貨(面膜、保健、旅行小物)。

文案寫真一點:「今晚加購,明早通勤順手取」。


2️⃣ 先選對品類,再談物流

超商店取有限制,先挑「能快到、會回購、退貨低」的品項:

美妝|3C|旅遊|居家|毛小孩  五大類最適合。

這些商品會讓「快」變成競爭力。


3️⃣ 改寫你的最後一哩路敘事

不是每個客人家裡都有管理室。

把「宅配」改成「通勤順手取」,

在商品頁加一句:「店取更準點、不怕家裡沒人」。

一句話,改變下單率。


4️⃣ 跟點數生態做朋友

PChome × OpenPoint 的本質是「點數回流」。

你也可以:

LINE Points 折抵、會員回購金、取貨滿額送,

讓消費者覺得「在哪裡買都還是回到你身上」。


5️⃣ 設一條「12小時補位線」

把「急補、急用、出發前補給」變成快速導購:

行動電源、面膜、壓縮毛巾、收納包。

讓客人一眼找到「此刻就需要」的商品。


6️⃣ 把「早餐經濟」玩成加購

結帳頁放濾掛咖啡、能量果凍、暖暖包。

文案:「明早取貨順手帶走」這就是生活化銷售。


7️⃣ 量化你真的變快了

每週追這 5 個 KPI:

  • 店取占比

  • 今晚下單→隔日取貨達成率

  • 店取回購率

  • 「12小時補位線」轉換率

  • 店取客單 vs 宅配客單

    讓「快」變成你可以說故事的數據。


8️⃣ 跟著五大趨勢排貨(參考 PChome 雙11)

  • AI 換機潮 → 筆電周邊、快充線、日本收納配件

  • 健康意識 → 乳清、魚油、無糖飲

  • 旅遊科技 → 翻譯耳機、行李收納

  • 智能家電 → 迷你除濕、寵物清淨濾網

  • 毛小孩與囤貨 → 高階糧、日系衛生紙小箱


✅ 你現在就能做的三個小改版

  • 首頁開「今晚下單/明早可取」區,放30支快品SKU

  • 商品頁加上「店取更準點」小貼紙

  • 結帳頁開「取貨加價購 NT$99」專區(面膜、濾掛咖啡、暖暖包)


💬 老師想說

在電商紅海裡,速度不是終點,它是信任的起點。

當客人發現你說的時間、真的做得到,
他就會把「急單」交給你,把「回購」留給你。

這一波,我們不一定要比誰更便宜,
但我們一定要比誰更可靠、更貼生活節奏。




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

學生別再問我日貨電商成功創業「機率」了..你應該問的是你達成了幾項成功「要件」

 

別再問「機率」了..請改問「要件」

在日貨電商裡,把能複製的成功養成

學生問:「老師,上課後 創業成功機率 有多少?
老師回:「先別算機率,應該是先把 成功的要件 湊齊。

在創業這條路上,機率從來不是一開始就能算清楚的式子。

真正決定成敗的,是你手上有沒有那幾樣可被驗證、可被複製、可被長期實踐的要件。
當要件到位,成果只是時間差;當要件缺漏,再大的運氣也留不住。


下面,我把我在日貨電商 30 年的實戰,濃縮成「成功要件清單」。你可以用來自我檢核,也能對照我們的「日貨職人超級賣家陪跑計畫」把這些要件一一養成,給你一條能走得久的路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日貨電商的 8 大成功要件(實戰版)

  1. 定位與目標客群

    • 你賣給誰?她的生活場景、價格帶、購買動機是什麼?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一句話定位 + 消費者輪廓 + 可服務的價格區間。

  2. 選品三條線(選品 3×3 核心)

    • 主軸線:記憶點、高需求、可補貨、可建立習慣。

    • 引流線:話題款/季節款,帶來觸及與新客。

    • 延伸線:主力商品的延伸相關聯產品,承擔利潤與品牌調性。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每條線 10–20 SKU 清單、對應供應穩定度與毛利率。

  3. 定價與毛利控

    • 匯率、材積運費、平台費、退換貨成本、行銷費率,一次算清。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SKU 毛利試算表(含各物流路徑)、最低安全毛利線。

  4. 小單驗證與上架 SOP

    • 以「小單測水→動態補貨→擴張」取代一次性重押。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每週至少 3 個新品小測、7 日 CTR/收藏/成交率儀表板。

  5. 導購內容與成交系統

    • 圖文腳本、比較點、使用情境、FAQ、限時優惠節奏。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單品頁 5 段導購敘事完成、站內外各 1 支導購素材。

  6. 供應鏈與採購力(現場/批發網)

    • 來源多元、替代清單、下單節奏、到貨與驗貨標準。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每品類 2+ 供應來源、缺貨 48H 內之替代流程。

  7. 客戶經營與回購機制

    • 會員分級、LINE/Email 任務型訊息、加購/補貨提醒、售後 SOP。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30/60/90 天回購率、每月回購活動檔期規畫表。

  8. 數據迭代與週紀律

    • 每週 KPI 檢討:曝光→點擊→加購→成交→回購,全漏斗拆解。

    • 可檢核指標:轉換率、AOV、CAC、毛利率、庫存週轉天數,週週追。


心法補充: 長期主義與紀律 
創業不是拼一口氣,而是把「可以重複的對事」做久、做細、做出差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為什麼在「日貨職人超級賣家陪跑計畫」,你能把要件養成?

① 定位與目標客群

🎯 對應學習環節:每月一對一視訊輔導 + 錄製課程基礎篇 + 陪跑直播討論

  • 老師協助學員釐清「誰是你的顧客」、「你要賣什麼價值」。

  • 透過 KPI 一對一輔導,明確設定「一句話定位」與「客群輪廓」。

  • 陪跑直播中,解析不同市場(主婦族/收藏族/文具控等)的需求差異。


🧭 成果指標: 學員能清楚描述品牌定位、核心族群、價格帶。


② 選品三條線(3×3 核心模型)

🛍 對應學習環節:日本現場教學 + 每月直播主題 + 老師 LINE 即時指導

  • 在現場教學中,親自帶領學員逛東京、大阪一線批發市場,實際建立「主軸線」「引流線」「延伸線」選品思維。

  • 陪跑直播中解析選品範例與季節新品,並協助學員規劃 10–20 SKU 選品清單。

  • 老師在 LINE 群即時回覆,協助審視選品結構與供應穩定度。


📦 成果指標: 每位學員能完成屬於自己品牌的「3 條線商品地圖」。


③ 定價與毛利控

💰 對應學習環節:錄製課程 + 陪跑直播(物流與定價篇) + 一對一輔導

  • 課程中教學如何計算匯率、材積、關稅與行銷成本。

  • 老師協助學員製作 SKU 毛利試算表,掌握安全毛利線。

  • 實戰案例剖析平台費率(Shopee、Rakuten、Yahoo JP 等)差異。


📊 成果指標: 學員能獨立完成一份完整的「定價與毛利模型表」。


④ 小單驗證與上架 SOP

🚀 對應學習環節:錄製課程「上架實戰篇」+ 每月直播案例討論 + 老師 LINE 指導

  • 教學如何透過「小單測水」快速驗證商品市場反應。

  • 陪跑直播中實作「7 日 CTR/收藏/成交率」數據分析。

  • 老師指導如何建立「每週新品上架 SOP」,避免重押庫存風險。


📈 成果指標: 學員能依照數據執行動態補貨決策。


⑤ 導購內容與成交系統

🧾 對應學習環節:錄製課程「內容行銷篇」+ 陪跑直播 + 實作回饋

  • 教學如何撰寫導購文案、設計圖文腳本與短影音。

  • 陪跑直播解析導購案例,學會在不同平台(Shopee、LINE VOOM、IG)運用導購節奏。

  • 老師指導完成每個商品頁的「5 段導購敘事架構」。


📷 成果指標: 學員能製作站內導購頁與站外宣傳素材各一。


⑥ 供應鏈與採購力(現場 × 批發網)

🏬 對應學習環節:日本現場教學 + 錄製課程「批貨網操作篇」

  • 在東京與大阪現場教學中,實際對接批發商、採購現貨。

  • 教導學員如何使用 NETSEA、SD日本版等批發網,建立多元供應來源。

  • 老師指導「缺貨48H替代流程」與安全庫存管控。


🔗 成果指標: 每品類至少建立 2 個穩定供應商清單。


⑦ 客戶經營與回購機制

💬 對應學習環節:每月陪跑直播「顧客經營篇」+ 一對一視訊輔導

  • 學員學會設計會員分級制度、LINE任務型訊息、自動加購提醒。

  • 透過 KPI 輔導,協助學員規劃每月回購活動。

  • 分享品牌實戰案例,讓學員建立「售後服務 SOP」。


📅 成果指標: 建立回購追蹤表與 30/60/90 天顧客回購數據。


⑧ 數據迭代與週紀律

📊 對應學習環節:每月一對一 KPI 回顧 + 陪跑直播案例複盤

  • 每月由老師親自協助檢視學員的數據儀表板(曝光、CTR、AOV、回購率)。

  • 教導如何分析轉換漏斗並設定週檢討節奏。

  • 學會依據數據調整行銷與採購策略,形成「學 → 做 → 檢 → 改」循環。


🔁 成果指標: 每位學員建立個人「週報模板」與可追蹤 KPI 看板。


🌟 最終養成成果

在「日貨職人超級賣家陪跑計畫」中,你不只是學到知識,

而是透過系統化陪跑,養成 8 大成功要件的能力:

✅ 能清楚定位與目標客群
✅ 有邏輯的選品與供應鏈能力
✅ 懂得計算成本與毛利
✅ 建立穩定上架與驗證節奏
✅ 會做導購與成交內容
✅ 能持續經營顧客關係
✅ 用數據修正策略
✅ 最終達成「穩定獲利 × 品牌長期經營」





常見誤區,與陪跑計畫怎麼修正

  • 只盯流量、不管毛利 → 以「毛利線」承擔利潤,導入最低毛利線與行銷費率上限。

  • 一次重押、庫存壓力 → 小單驗證 SOP+替代清單,改用「輕資產上架」。

  • 偶爾爆單、無法複製 → 用 SOP + 儀表板,把「偶發」變「可重複」。

  • 內容靠靈感、節奏斷斷續續 → 交給模板與檔期表,讓內容變成流程


給正在觀望的你

成功不是一張彩票,而是一組要件。
當你把要件湊齊、按週修正,所謂的機率就會站在你這邊


如果你願意把這半年交給我和教練群,我們會陪你把

會買→會賣→會經營

拆成你做得到的每一步。



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

大逃亡!流量下滑、廣告無效、手續費狂漲..蝦皮真的還能做嗎?老師用30年日貨電商經驗告訴你答案!


 












🇯🇵【學員觀察】從輔導蝦皮賣家看見..

日貨電商,該如何在艱難的2025找到活路?

最近輔導了不少日貨電商學員,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來自蝦皮賣家。
有的人剛起步,有的人經營三、五年,也有人做到月營業額破百萬。
但無論規模大小,大家都在問同樣的問題:

「老師,蝦皮真的還能做嗎?」

我的答案其實很明確:

能做,但不能再「照以前那樣做」。
















💡1️⃣ 從「跑單」思維,轉向「品牌經營」思維

許多學員在蝦皮的第一個陷阱是 以為有訂單就代表有生意

事實上,在平台高抽成、流量紅利下降、比價激烈的環境中,
「訂單數」其實不代表「利潤」,甚至常常是越賣越虧。


我常提醒學員:

📊 若你的毛利率低於 25%,其實你不是在賣貨,是在替平台打工。


2025年開始,真正能在蝦皮存活下來的賣家,
都具備一個共通特徵:他們懂得讓客人記得「店」而不只是「商品」。


🧭 賣場品牌,就是你的第一層護城河。

日貨電商特別吃「信任感」消費者願意花多一點錢,
只為了確定那商品真的來自日本,真的用得安心。


讓顧客信任你、願意再次回購,
這就是「品牌」的核心價值。

蝦皮雖然近期流量下滑但換個角度仍是獲客好來源..















💡2️⃣ 別再拼低價,要拼「毛利與專業度」

很多蝦皮日貨賣家最常犯的錯誤是:

想用「日本進貨」去打「大陸供應鏈」的低價。
這場仗,尤其在這以價格導向的蝦皮平台,不用打 因為永遠打不贏。


相反地,我在輔導過的幾位成功學員中發現:

他們反而選擇提高單價、增加專業度、拉高毛利。


例如:

  • 做「日系家居職人選物」,每樣商品都拍實際使用影片。

  • 銷售「日本製保養品」,主打安心成分與開箱體驗。

  • 將「代購思維」轉為「品牌策展」,幫顧客挑選最值得買的日本品牌。


🧩 對蝦皮來說,這樣的差異化反而讓演算法更願意推播。

當顧客認為你的商品「值得信任」,他就不再比價。
而這一點,正是大多數賣家輸在起跑點的地方。















💡3️⃣ 建立「進入障礙」商品,別再做誰都能賣的貨

日貨電商要有長期競爭力,
你必須有一批「別人不容易複製的商品」。


在輔導過程中,我通常會讓學員重新盤點商品線,

並依據以下四種條件調整策略:

限定通路品:日本地區限定、品牌授權或展會合作商品。

高物流難度品:體積大、包裝特殊、需要保護運送的商品。

特殊認證品:例如有藥妝許可、NCC/BSMI認證、日本製認證。

故事化商品:有品牌故事、有文化背景、有日本情感連結。


這些產品的共通點就是 有進入障礙、但有長期價值

而這,正是中小賣家能在競爭中站穩的唯一方式。
















💡4️⃣ 老闆本人就是品牌

我常跟學員說:「你就是你品牌最好的廣告。
這也是蝦皮老賣家最容易忽略的一點。


現在的消費者買的不只是商品,而是「人」。
他們想看到背後的故事、真實的經驗與信念。


無論是 Threads、IG Reels、或直播短影片,

你都應該出來說說話:

📹 分享你去日本挑貨的畫面
📷 展示新品的細節與用途
💬 談談品牌理念、介紹用心之處


當客人對你的臉熟悉、對你的聲音有記憶,
他會自然對你的賣場產生信任感。

這種信任,是再多廣告預算也買不來的。
















💡5️⃣ 從平台走向「多通路+私域」的布局

這一年,我看到越來越多蝦皮學員開始把觸角往外延伸:

有人建立了 LINE 官方帳號,開始收集老客人;
有人開了 Threads 或 IG,用故事貼文增加互動;
也有人結合日本現場教學,把內容轉成社群流量。

這些人有個共通點

他們不再讓流量只屬於平台,而是轉為自己的資產。

平台只是「入口」,

品牌、內容、社群,才是「長期關係」。





💡6️⃣ 善用 AI,讓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上

我常提醒學員,AI 不是威脅,而是槓桿。

你可以用 AI 幫你:

🧠 寫初稿文案、再用你的品牌語氣潤飾。
🎨 改善商品圖風格,統一日系感。
📊 分析評論與熱搜,找到下一批潛力品。


重點不是「讓 AI 取代你」,
而是「讓 AI 幫你節省時間、去做更需要人的溫度的事」。
















💡7️⃣ 老師想說的話

2025 的電商市場真的不輕鬆。
廣告貴、流量亂、抽成高、平台變。

但有件事永遠不會改變
消費者依然在尋找「他信任的品牌」與「有溫度的人」。


所以,當別人還在抱怨蝦皮不好做的時候,

我希望你能靜下心問自己:

「我有沒有開始經營讓人信任的品牌?」
「我有沒有讓顧客覺得,我懂他想要的日本生活感?」


當你願意從賣貨走向經營,
你就不只是電商賣家,而是品牌經營者。


📦 結語:

蝦皮不會消失,但紅利會轉移。

日貨市場不會退燒,但會更具挑戰。

對正在努力的你來說,這不該是壓力,

而是一次轉型、一次超越自己的契機


你不需要跟別人比快,

但你一定要先學會 讓顧客記得你,信任你。


#日貨職人 #蝦皮經營策略 #品牌信任 #電商轉型 #AI工具應用 #大倫老師觀察 #日本市場布局



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

🇯🇵 買賣日貨,正是時候|大倫老師 30年日貨經驗 × 市場洞察



🇯🇵 買賣日貨,正是時候。

2025年的秋天,日本觀光廳公布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報告:

今年7~9月期間,訪日外國旅客的總消費金額高達 2兆1310億日圓
其中台灣旅客的消費額突破 3020億日圓,年增 10.7%,穩居第二名、僅次於中國。

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信號。

台灣人不只是愛前往日本旅遊,而是「越買越懂買
我們開始懂得挑選品牌、注重品質、追求情感連結,
而這股「精準消費」的力量,正推動整個日貨市場再一次升溫。

哈哈~老師近期常說:
現在代購業者變優雅不再是扛水微波爐..而是賣起精品包。
















資料來源:日本觀光廳
インバウンド消費動向調査2025年7-9月期の結果について
https://www.mlit.go.jp/kankocho/content/001964825.pdf




💡老師觀察:三個日貨電商黃金契機

1️⃣ 匯率紅利仍在,但要學會「換時間」而非只換價差

日圓仍在低檔徘徊,1日圓兌新台幣僅約 0.203

這代表什麼?

對多數人來說是「便宜」,但對真正懂經營的人來說,
這是一段 可以用來投資未來的時間差

趁現在日圓低,去日本談代理、累積品牌素材、建立供應鏈,
等匯率反彈的那一天,別人還在算成本、你已經在賺品牌。















2️⃣ 旅日客的購買經驗,正在變成電商需求

報告顯示,住宿與餐飲支出上升、購物支出略降,
這意味著消費者在日本「體驗」更多,但回國後仍會「補買」。

許多旅客回台灣後上網尋找在旅程中沒買到的商品,
而這,就是日貨電商最真實的商機。

讓你的賣場成為他們「延續旅日記憶」的地方,
商品不只是商品,而是那段旅行的溫度。













3️⃣ 品牌與信任,是日貨電商的決勝點

當人人都能代購,差別就不在價格。
消費者最終選擇的,是他信任的賣家。

你要讓客人覺得:「在你這裡買,不只是方便,而是安心


所以我常說:

👉 「聚焦品牌」比什麼都重要。

無論是你經營的日系保養品、職人雜貨、或小眾時尚,
當客人因為你的專業與真誠記住你,
那就不是一次交易,而是一段關係的開始。















🌏 延伸觀點|2026經濟展望 × 日貨電商該怎麼走

1️⃣ 全球經濟放緩,但消費升級正在發生。

通膨讓人更理性,但也讓「值得買」的東西更有空間。
做電商的你,要從「賣商品」變成「幫客人選好商品」。


2️⃣ 市場分散是挑戰,也是機會。

日本品牌希望走出亞洲、走向全球,
而台灣賣家熟悉文化、懂語言、有創意,
正是最好的合作橋樑。


3️⃣ 消費行為轉向體驗與信任。

無論是你在 蝦皮、獨立站、還是 FB、IG、Line群 ....
下一步要思考的不是「流量去哪裡」,
而是「客人為什麼記得你」。















🍂老師想說

經濟變動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還在等「市場回來」。
真正有韌性的經營者,是懂得在變化裡找到方向的人。
這個時代不再是誰貨多誰贏,而是誰懂得「經營信任」。


🌟日圓在低點、旅日熱度回升、品牌信任高漲
這不是觀望的時候,而是布局的時候。


最美的風景,永遠留給願意踏出那一步的人。

讓我們一起,把「日本的熱」變成「你的機會」。

#日貨職人 #大倫老師觀察 #日本市場趨勢 #旅日消費力
#電商布局時機 #品牌經營 #2026經濟展望